小蓝单车抱住了滴滴的大腿,实现了重生。感谢滴滴,做大之后,还能想到回报市场,把这么一个半路夭折的产品从火葬场拉回来弄活了,也算是积德了 :lol: 

外观

在外观上,相比于摩拜和 ofo,小蓝单车。干劲,简洁,一体性,还有光亮的油漆,很容易在摩拜的暗橘 与 ofo 暖黄中脱颖而出。

杠杆系数

在骑行上,小蓝车偷了一个巧,他调低了杠杆系数,远低于业界通用的杠杆系数。简单来讲就是摩拜 和 ofo 蹬 200 下的路程,小蓝可能要蹬 250 下。换句话来讲,同样的踩蹬速度下,摩拜和 ofo 可以快一些,但很累;小蓝车骑得稍慢,但很轻松。在理想的情况下,几者对体力的损耗应该是相同的。但对于心力的损耗,天差地别。我猜小蓝最初在设计杠杆系数的时候,是这样想的,大家选择使用单车作为代步工具上下班,多数是不赶时间的<赶时间直接打车才是最优选>,在这种情况下,牺牲一点点速度来获取舒适度是可行的。对用户而言,骑车过程是享受的,心情是自然是愉悦滴。

机动性

在机动性上,小杠杆系数给小蓝车带来了相当的机动性 —— 硬启动很快,几乎不费劲儿 <在这点上,无论是 摩拜 和 ofo ,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在刚开始启动克服静摩檫力的那阵儿,需要耗费的劲儿和踩 250 相当> ~ 而且由于骑行速度相对较慢,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也更安全(而且上下班高峰期,人流量那么大,想快是快不起来滴,急刹避让倒是相当频繁)。结合实际情况,一段路程下来,顺利<全程下坡、没有急停、没有躲让、没有红绿灯、路况优良>还好,不顺利地话,摩拜 和OFO 的骑行体验中就多踩了十几次 250 摩托车,和小蓝车相比,整个用户体验不言而喻。

技术实现

技术滴滴完爆 ofo 和 膜拜。同样的网络环境下,APP 的硬启动速度一般在 1 s 以内,至于摩拜 和 ofo ,已无力吐槽。ofo 还自作聪明搞了一个明星语音代言,虽然他的粉丝很多,但不是每个人都很喜欢他的呀?而且很多人上下班本就怨气冲天了,再听到这么一段批发量产诚意缺缺的语音,就更糟心了!

运营

在运营上,滴滴还是很有心机滴,它会在用户完成骑行之后,请用户评价车子的损坏情况 —— 二维码涂损、刹车、座凳、车把 ··· 一般情况下,小蓝车是不存在这些问题的,但它为什么要多此一举这么作呢?这么作其实是由原因的,因为这些问题无论在 摩拜 还是 ofo 上都很明显!后者投放量很大,对于车辆维护力不从心。小蓝投放量相对较少,而且车辆质量很高,车损较少,维护起来很方便,对应着用户的负面体验也会少很多,但敌军就不一样了,因此这边的每一次评价,其实都是在戳隔壁的痛脚。

免押金 & 用户体验最佳,随着滴滴投放量的增多,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毫不犹豫地选择小蓝车出行。

免押金是一个很大的诱惑点,滴滴放弃收取巨额押金带来的收益,有很多原因。小蓝单车去年的黑历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完了滴滴用赠送等额乘车券的方式解决了,既还了债,还能培养用户习惯,一箭双雕。同时,经历过去年的 N 家共享单车跑路事件,大家对押金这已经很敏感了,即使推出了新的单车品牌,收取押金也是一件阻碍推广的事儿,如此一来,就得不偿失了。

以上还不是最重要的,最最重要的是从此滴滴再也不是孤身奋战了,路上的每一辆小蓝车都在给滴滴打车刷广告,完了想要使用小蓝车,就必须下载注册滴滴,还有比这更犀利的推广方案吗?同时小蓝单车的用户出行数据也可以给滴滴带去更多的信息。以上这些,足够滴滴的开销了。

这可能也是美团砸重金买下摩拜的原因。

Have a good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