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首先要搬出铭刻在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镇一下场子,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哲苏格拉底为勘破它的真谛穷尽了一生。最后结果我们无从得知,即使知道了也不能为我们所用,有时候甚是羡慕科幻片中的硅基生物,文明的传承转眼之间就可以完成了,而且还是无遗漏地,可谓是完美的,但也失去了多样性,所以残缺也是一种美。唱高了,下面降降调。

有这么一句流传甚久、甚广并甚得共鸣的话 —— "我们总是太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后来终于忘了自己的模样"。很治愈的一句话,就像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将郁结心头的烦闷发泄一空。真是这样的吗?骗你的,通过叹气这种方式让心情舒畅起和借酒消愁没什么两样。换句话来说,这不是治愈伤口,更像是在伤口上敷一层麻药,药效过了再敷上一层,于是我们不停地发出"做自己呀做自己"这样的感慨...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有着做自己的渴求,却一直没有本质的改变<区别于本质的改变:一段时间仿佛变了一个人,但是一段时间之后又走回去了;或者压根只是想想,都没敢表现出来>。“因为没有认识自己嘛,一直都在迎合别人,忽略了自己”,这是一个很完美的解释,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这本就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观点。此处有必要搬出另一个经典的哲学问题 -- "如果只有你一个人,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同理,脱离了社群,我们便无法感知自己了,此时又如何能够认识自己呢?

那么,人是怎样认识自我,感知自我的呢?在我看来,人只能从独立于自身之外的映像<评价>中观察自己。可能有时我们有这么一种感觉,类似于灵魂脱壳的那种,仿佛能从一个第三方视角感知自己<也可以说是上帝视角,虽然此刻上帝可能正站在你后面微笑>,比如说在阅读的时候,然而这还是建立在获取外界的印象之后进行的,我们只是借助先前的经验在潜意识中建立了一面镜子,而且这面镜子还相当脆弱。

灵魂的形状

怎样感知自我讲完了,接下来聊一聊我们会从镜子里看到什么?"一个赤身裸体一无所有的我"。这样想真的可以吗?这样想也行。关于"我"<也可以称之为灵魂>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依人而论,阿西莫夫老爷子在《基地》系列中给出了这么一段精彩的描述 ——

"每一个人都将自己隐藏在他人无法穿透的迷雾中,而每团迷雾里也只有一个人。偶尔,从某团迷雾会透出一丝微弱模糊的讯号,而人类就是借着这些讯号互相摸索。然而,由于相互之间无法了解,也就不能彼此互信互谅,所以每个人从幼年时代开始,始终处于一种绝对孤寂的状态,时时刻刻都会感到恐惧不安。长此以往,便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猜忌与迫害...追根究底,一直向深层探索下去,我们就能够发现,人类所蒙受的一切苦难,都可以追溯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银河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思。"

《基地》 [美] 艾萨克·艾西莫夫

这是一个很美妙的比喻,灵魂是一团迷雾,是一坨水,是没有形状的。然而正因为这一点,它又可以拥有各种形状,如果它有了边界的话。在新世纪福音战士这部动画片中,这种边界被称为 A.T.Field<绝对恐怖领域>。然而只有成熟的灵魂才有 A.T.Field <最终走向独立>,不成熟的灵魂永远只是一团雾<整日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状态该怎么描述呢?冰水混合物?心理学对后者上有一个很精确的描述 —— "边缘型人格",这是个体人格最不稳定的时期,距离崩溃仅一步之遥。个人认为这是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时期,不出重大意外的话,这段时期形成的 A.T.Field 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上面讲到灵魂是有 A.T.Field 的,接下来说一说如何构建 A.T.Field。在讲 A.T.Field 的构建方法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它的组成成分 —— 过往的经历、性格、爱好、品味、谈吐、知识。过往的经历我们无法改变,性格也难说,除此两者之外的其余成分都有着相当的可塑性,对此我的建议是 —— 培养,体验,读书,还是读书。这些书不是那些所谓的个人管理精进的书,那种书读得越多越有工科男的屌丝功利味,而是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书籍,如果是美学相关的,那不能更棒了。以上便是如何构建 A.T.Field。

PS.补充一点,千万不要在别人的注视之下度过这一阶段,被人一眼望穿的感觉是很糟糕的,这注定了你会在他/她们的面前不堪一击~~~

精分出的人格不一定是要对立的

接下来扯问题的核心,也是能和这部电影挂钩的地方 —— 精神分裂,简称精分。看过很多这方面的影视,都不约而同地走向了这样的一个结局 —— Kill me,Heal me。它们的出发点似乎也是相同的,个体因为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 → 开始逃避 → 幻想出一个强大的自己 → 主次颠倒,矛盾产生,各种冲突凄惨 → 个体找回自我,并获得分身的经验。然而这是电影,现实中可凄惨多了。为什么会这样?我分析人格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在于这些人格是在外界压力下被动产生的,是不可控的。

此时就很容易作出这样的猜想,在可控的前提下塑造出新的人格是不是意味着有避免这般凄惨的结局的可能。如果真是这般的话,我们就可以在两种人格之间自由地切换,就可以真切地感知到另外一个自己的存在,这不失为独立构建 A.T.Field 的一个好方法。这可以做到吗?可以。而且很多人都体验过这种方法 —— 在社交网络中注册小号。或者申请一个属于个人的部屋。朋友圈什么的就算了,几斤几两彼此之间心知肚明,这样做和作死无二,然而事实上很多人无意间就这么做了,所以我们常常会发现,朋友圈的人设比朋友的数目多得多。

最后,希望大伙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部屋。用最近看的一部韩剧《今生是第一次》中的话便是 ——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到自己的 19 号房

Have a good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