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三次听过这本书,最初是 豆瓣 还是 Kindle 论坛 或者是 公众号 的一次推送,当时应该是觉得很对味,就在脑海了留下了一个印记。第二次看到一个小伙伴在个人微信订阅号上写了一篇读后感 For Colorless People,又被刺激了一下。第三次(也可能是第二次,时间线有点混乱~),是当初做 曲径头目在豆瓣上发了条短评,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看完之后,想法自然是很多嘀,借用朋友的那句话来讲 —— “轻微的共振,片刻的共情”。再通俗一点来讲 —— 或许很难从某个人身上找到一模一样的投影,但每个角色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能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映像。

所以读文艺类小说,尤其是村上春树的小说,真的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我们总是能通过上帝视角俯视各式各样的人生,并且很容易从身边的人中找到对号入座的角色,完了还早早地看到了最终结局,颇有些宿命轮回,太阳底下无新事的味道。久而久之,越发感觉到这个人间的乏味无聊。

好在我有一个活泼开朗的老汉,他并不是那种整日宣扬正能量的人,但总能在一举一动中让你感受到生命的乐趣(也被“高端人口” 称为“小市民的乐趣”,但在这些可以颐指气使理所当然优越感爆棚地说出这个词的人的身上,我并没有发现多少生而为人的乐趣、安和、尊严与智慧,sad~)。

扯远了,继续讲多崎作。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多崎作脱离了常态人生的轨道,而且这种脱轨的迹象在人生之初就有了表现,不过参数相当之细微,几乎没有人意识到。但敏感的彩色四人组多少感觉到了这一点,这也为他后来莫名其妙为强奸犯背锅一事挖了坑。

多崎作的人设是没有色彩,在五人小组(赤松庆、青海悦夫、白根柚木、黑野惠理、多歧作)中的个性表现是 随和淡然,不何任何人亲昵过度,也不疏远任何人,没有脾气,不撒娇~ 用比较时髦的话来讲,这人没有存在感、可有可无。可要真是没了他,这个组合又很快散伙。很奇怪不是?在我看来,从色彩上来讲,多崎作是这个小组的透明底色,小组里的其他人要依靠多崎作作为底色才能表现出各自的色彩。这个类比其实并不是很恰当 —— 作是没有颜色的,作和小组内的其它成员在最初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从颜料的关系上来讲,多崎作于五人组其他成员的关系就像是 油层 与 被油层包裹着的油彩,保障不同色彩的颜料在聚合到一起时,依旧泾渭分明地绽放出各自独特的色彩,最重要的是,这层油可以保护颜料不受空气氧化。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作本是陷入于虚无主义深渊而不自知的五好美少年啊。在表面上看,作家境富裕,性情友爱和善,还有着独特的爱好(建造火车站),并坚持不懈,将造火车站做成了职业,除了没有成家以外,作就是世俗眼中的人生赢家了。但作的梦想是区别于常人的,建造火车站这个梦想本就是多歧作对抗虚无主义的一种方式 —— 被虚无主义困扰的他,需要一些有形的东西来填充虚无,而火车站又能帮助他回答虚无主义三大终极问题其中的两个 —— “人从哪儿来? And 人要到哪儿去?” 剩下的那个问题是 “我是谁?”,在五人小组之中,作一度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作是一个托)或者说不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作总是下意识地想要长久地保持这种五人组关系)。多崎作通过梦想(追求)与现实的调和,安稳地度过了青春期。而五人组中的其他小伙伴有多崎作这个前锋抵抗虚无,完全没有人生拷问之忧。

这种平和的局面持续到多崎作打破平衡,选择梦想的那一天,现实的那端分量减轻,开始被翘起,在白出事的那刻,作终于被高高悬起的现实狠狠砸倒。他发现自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我是谁” 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接踵而至,但后二者很好应付 —— 沉迷于工作无法自拔。但 “我是谁” 这个问题始终如梦魇一样纠缠着作,作这列火车虽然依旧行驶在早先的轨道上,但已经没有了魂(生活的激情)。

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女主,那种传闻中 “斯人若彩虹” 的姑娘,作就像吃了蓝色小药丸,这棵枯木焕发出了生命中的第二春(我觉得他实际上都没有第一春~)。他没法再逃避,尝试着面对现实,并在女友的撺掇下探索自己的那些年 ~

我们在他探索过往的过程中,也看到了其它的一些人生路 —— 光彩四射美丽动人看似不争的白因为心思细腻敏感要强在遭遇种种意外后草草地结束了人生,豪爽坦率喜好运动的青选择了成为大腹便便八面玲珑的汽车销售,稳健客观沉默寡言的赤为了报复现实成了卖鸡汤的成功学导师,活力四射快人快语大大咧咧的黑为了逃离白成为了一个安庄稳重热爱陶艺的家庭主妇。

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其它组员的感慨,还是作自个的觉悟,都指向了这个现实 —— 再也回不去了!每个人都被现实往前推,在有限的自由中做选择,甭论你是否对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就像《饮食男女》中的老爹爆发时所说的那样 —— 人生不能像做菜一样,把所有的材料都集中起来了才下锅。

《饮食男女》 李安 1994

真丧啊,然而写成这样真不是我的问题,这是村上春树大叔的锅。他似乎很偏爱这些都市异乡人(这五人的共性 —— 心存良善 && 不倾轧,他们很普通,却又保有着这座钢铁森林里为数不多的温柔),这些加缪眼中的局外人,这些帕斯卡尔口中的值得赞许的人。

“我要同等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赞美人类的人,
也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谴责人类的人,
还要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自寻其乐的人,
我只能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

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

但是成为这些人的代价是非常大的,在很多时候,如果想遗世而独立,就需要放下(或者说遗忘?)原有的世界观,完了在个人喜好的基础上,依据个人的尺度构建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完了因为人的 喜好/性情/阅历/成长环境 千差万异, 这些观念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别。即使最后很不幸地,重新构建出来的价值观和原有的价值观一模一样,那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 这是一种体验,能够让你活得明明白白的体验,区别于出世以后,被糊里糊涂地灌输一框子规矩,然后老老实实地在规矩划定的圈子里生活的体验。如果能够幸运地构建出了更合适自己的价值观,保护它吧 → 如果不能把它巧妙地隐藏起来,就极可能会和主流价值观发生冲突(在天朝是红色社会达尔文主义),进而遭到社会主流的排斥,甚至是戕害。

当然了,主流价值观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这在另一篇博文 物欲 → 追求 → 希望 → 对抗虚无 里有写。

祝 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或 能走出适合自己的路,特送八字箴言~

好自珍重,爱咋咋地

Have a good day 😊